Search

不要害怕家人有紛爭,那是孩子社會化的必經過程

俗話說「家和萬事興」,大家都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不要害怕家人有紛爭,那是孩子社會化的必經過程

俗話說「家和萬事興」,大家都希望家人之間相處和樂,但牙齒都會不小心咬到嘴唇,家人之間意見相左,在所難免。

以前,我過度在乎家庭的和諧,孩子們之間的紛爭,都積極介入處理,甚至跟著老一輩的觀念相同,覺得大的應該要讓小的。

但是,在實務上操作,不但解決不了手足之間的紛爭,甚至讓他們演變成為愈來愈嚴重的爭寵問題。直到閱讀書籍才知道,一個孩子,大概要長到四歲以後,才會知道他是大的,是哥哥姐姐。但是,手足之間大概都只差個一兩歲,等到大的知道他是大的時,手足之間,應該已經產生很多情感上的裂痕。

後來,我設身處地的思考,想著長子出生時,只有爸爸媽媽,他得到的是父母所有的關注。所以,當幼子出生時,長子覺得愛和關懷被弟弟所分割和剝奪,是必然的心歷路程。而幼子一出生,就有父母和哥哥,一切都是自然的存在,他比較不會有被剝削的感覺。

開始認真的引導長子的情緒和思考走向,讓他參與弟弟的學習與成長,讓他開心而快樂的去幫助與教導弟弟。慢慢發現,把大的孩子教養好,小的就順理成章的跟著學,這是很有趣的手足互動模式。

手足在生活學習中,有時合作,有時競爭。當他們再度發生爭執時,我會先安撫彼此的情緒,不急著解決問題,然後,慢慢的讓他們學會彼此協商。才發覺,手足相處發生爭執時,除非有立即的危險發生,不然,我們可以先觀察,看他們自己如何處理問題。因為,處理爭執,是社會化的過程,他們要在每次的爭執經驗中,學習溝通與協調,讓兩人都能接受。如果一昧的追求家庭表面的和諧,而要大家過度的隱忍與包容,那會積壓過多的負能量,終有一天,變成火山爆發,那會釀成怎樣的災害?大家都無法做風險評估。

當孩子愈來愈大,意見愈來愈多時,在家人發生爭執或意見不合時,我們開始訂下吵架要注意的事項:

一、就事論事,不翻舊帳
每次有爭執時,其實都很容易出現強與弱的態勢,弱的那一方,為求自保,很自然的就會翻起舊帳,讓戰火更猛烈。這樣不但解決不了當下的問題,還把事情複雜化。

意見不合,一定要就事論事,不翻舊帳,才不會讓原本單純的事件,演變成愈吵愈烈的批鬥大會。

二、不口出惡言,尊重對方的想法
男人的天性好戰鬥,特別是變成敵我雙方的狀況時,好像不爭出個輸贏,決不善罷甘休。

兩個兒子,也能說善道,聽他們吵架,在攻防說理中,當有一方失控,就會開始口無遮攔,難聽的話,惡毒的話,甚至詛咒的話,都可以無情的脫口而出,這樣不但混淆了事情,還傷害了感情。

不口出惡言,要尊重對方的想法,這是在做意見交流時,該注意的態度與界線。

三、接受對方的情緒反應
在吵架的時候,要保持冷靜,是一個要修行的功力。即便自己可以冷靜,對方也不一定可以平靜。所以要接受對方出現的情緒反應,要盡量做到不激怒對方、不惡意攻擊,在情緒過度反應時,有時不妨先閉嘴不再說話,讓大家都可以冷靜一下。

四、不傷害人事物
遷怒,是大家都要避免的行為。當家人之間發生爭執時,不可以傷害自己、不可以傷害別人、不可以傷害物品,因為不要遷怒,也不要用傷害自己來威脅對方。

五、強調一家人的核心價值,讓愛引領我們走向共好
吵架的過程,如果可以把起爭執的問題解決,那就達到了良好的結果。如果在當下不能解決,也不要心急。大家再想一想,可以有甚麼更好的方式?

在溝通結束後,要強跳家庭的核心價值。我們家的核心價值是,用愛傳遞真誠、善良,與美好,每天進步與努力創新。

家人會吵架,其實是利益衝突或情緒不好所造成。家庭的資源有限,本來就可能產生分配上的不均。所以大家要學會共享資源,要懂得協商與觀察家人的喜好,彼此互相體貼、包容與支援。而情緒,每個人都有,從小就要讓孩子接受情緒、察覺情緒與學習轉化情緒,當心情不好的時候,大家可以說出來聊一聊,或是讓他安靜一下。

一家人要可以共享資源與分享情緒,才是一家人共同生活中,最可貴的情誼與溫度,不要害怕家人有紛爭,那是孩子社會化的必經過程,只要讓紛爭變成增進家人的了解與情感密度,這個架就吵得值得。

在家無法處理吵架狀況的孩子,在學校也比較不會排解糾紛,就可能會選擇隱忍,這是會變成被霸凌對象的開始,所以孩子還是要學習如何吵有用的架。在資訊流通這麼快速的時代,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把吵架當成是整理自己思緒與訓練口才的好機會,才不會讓孩子因為內在的不平靜而外顯出問題行為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生命從愛中來也在愛中成長 交流從傾聽開始也從傾聽互動 透過解讀與同理拉近彼此的心
View all posts